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

王士珍旧居,在正定县城的西门内中山西路上,隔着街与家祠王氏双节祠相对。王家原有建筑四五百间,分南北两个院子,路南是王氏双节祠,路北是王士珍旧居。旧居原来有东、中、西三路,总占地平方米。现在只保留下来中院,是一处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两进四合院。

院门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垂花门,悬挂着王士珍自撰自书的抱柱联:“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

▲王世珍旧居大门

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是一代枭雄袁世凯麾下的三名主要将领,被称为“北洋三杰”,又分了三个等次:龙虎狗。

据说,王世珍能攻善守称之为龙,段祺瑞能攻无不克称之为虎,冯国璋善守如磐石称之为狗(没有贬低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世珍腹有良谋而不外露谓之龙,段祺瑞骁勇善战素有凶名谓之虎,冯国璋办事务实脚踏实地谓之狗。

六不总理段祺瑞,自诩为袁世凯的接班人,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基本上控制了北洋政府,成为皖系军阀首脑。

冯国璋,是直系军阀首脑。论人品不及王世珍,论打仗不如段祺瑞,却当上了段祺瑞想当而没当上的民国总统。

王世珍旧居门前的这副自撰联,观人观世入木三分,却又通透豁达朴素低调,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王世杰这条“龙”,被称为北洋三杰之首,后来的名气却远远比不上段祺瑞和冯国璋,也正是由于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

王士珍(-年),字聘卿,号冠儒,清未民初正定县牛家庄人。曾祖父精于医术和书法。祖父是个秀才,医术之外还擅长武术,有戎马书生之称。

王世珍的父亲和伯父早逝,与寡母相依为命,寄居在正定城内西门里的伯母娘家,靠母亲做针线活艰难度日。王世珍兼祧伯父和自己父亲两房,9岁时入私塾攻读诗书。

清光绪二年(公元年),正定镇台叶志超看15岁的王士珍聪明机智,收他当了勤务兵。光绪四年(公元年),王士珍考入正定镇总兵学兵队。

光绪十一年(公元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依照德国军事教育制度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备学堂,王士珍在炮兵科学习三年,毕业后,担任叶志超军队的炮队学堂教习。

光绪二十年(公元年),王世珍随叶志超入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不宣而战,出兵朝鲜,清军丰岛海战失利,撤退到平壤。王士珍指挥炮队学兵坚守平壤,大量杀伤攻城日军。在战斗中,王士珍左手无名指被炸掉,额头被弹片击伤。

平壤失守,清军溃退,王士珍按照地图率领残军安全撤退到义州。在一个村庄休息时,在柴禾堆底下发现两口大缸装着衣服和麦粉,王士珍只准饥渴的官兵吃了麦粉。他把五两银子放在缸里封好,才命令炮队上路。

甲午战争惨败后,年12月,清政府委派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式陆军。袁世凯的老朋友荫昌举荐得意弟子王士珍到小站。袁世凯又从武备学堂毕业生中物色到了段祺瑞和冯国璋。

王士珍做事细密周到不张扬,深得袁世凯的信赖。光绪二十三年(公元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到小站检阅新建陆军,向袁世凯赞叹王士珍道:“此人负治国之才,不第长于军事也。”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年),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任命王士珍专门负责训练军队。王士珍也很有一套,对士兵不打不骂,以恩德感人,极力培养士兵的服从效忠意识。

袁世凯称“聘卿乃北洋第一军事人才也。”凡是重要的军事问题,袁世凯一定咨询王士珍,奏折文稿也一定让王世珍修改审阅。因此当时王世珍被称为“龙目”,就是袁世凯的“眼睛”。

光绪三十年(公元年)十月,清政府抽调二万多名新建陆军,在直隶河间府举行秋操,王士珍担任总参议兼操练处军政司正使。整个操练过程几乎全是在王土珍的指挥下进行的,自始至终井井有条,各国使者观看后都赞赏王士珍的组织指挥才能。

河间秋操在西方人面前为清廷争了光,慈禧太后发现王士珍是个人才,亲自召见。当面奏对,王士珍不卑不亢。慈禧大悦,下意识地说了一句:“我要有这样一个儿子多好哇!”王士珍马上叩头谢恩。自此王士珍更加深得清廷的宠信,破例授内蒙古副都统,赏一品顶戴。

宣统四年(公元年)二月十二日,溥仪退位。王士珍辞官,回正定西门里隐居,茶余饭后常到城墙边遛弯儿。一天,他发现几个新驻防的兵丁正在拆城墙,就上前询问。拆城墙的兵丁是奉系军队的,不知道王士珍,看他穿戴普通又说话和气,就没放在眼里,骂了一句还打了他一个耳光。王世珍只好默默离去。

回到家,王世珍联系驻军的上司,说明城墙对防洪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要求制止拆城墙。王士珍当时虽不在位,但是资历声望在那里摆着,所以驻军上司急忙调走了驻扎正定的军队。正定城墙才保住了。

后来,王世珍先后担任过民国政府初期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务。王士珍与近代史上的众多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曾经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多次调停各系军阀之争,保护北京免遭兵燹。

不仅调停大事,也调停家事,冯国璋死后,丧事和遗产分配都是委托老友王士珍来主持。

王世珍为人低调内敛,源于他的清醒自持。王士珍每次回老家牛家庄,不论骑马还是坐轿,一过五里铺就下来步行。一是因为村东口有梁阁老的神道碑,他对梁梦龙非常敬重;二是因为自己在王氏家族中辈分不高,遇见乡亲就打招呼拉家常。

一次王氏家族要举行典礼,邀请王士珍参加,还准备了乐队和欢迎人群。左等右等不见王士珍。其实王士珍得到消息后提早从小路悄悄进村了。族长责备王士珍不给面子。王士珍连忙赔笑解释:“您老人家有所不知,没做官的人想当官,当了官才知道官场险恶。我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乞丐了,又有什么值得显摆的?”

清政府当时有规定,地方库银要定额逐级上交。如果库银亏损了,地方官就得获罪,如果库银有盈余,由地方官自己支配。王士珍在任上经营得法,库银充盈,就用剩余的库银,让师爷兼管家蔡寿山在正定城内西门里买地,修建相邻的两套宅院,道南家祠,道北家宅。

王士珍一再责令蔡寿山,买卖要自愿。答应拆迁的人都照价付银子,然后在别的地方买一块价钱相似的宅地送给拆迁户,等于是双倍价钱买地。

相邻的袁家有一块菜地,不管王家出价多少,就是不卖。有人建议动用官府势力施压,蔡寿山不敢破坏王世珍定的买卖自愿规矩,王宅也就建成了缺一个角的宅院。当时有人传说王士珍没有儿子,就是因为这所宅院不四整。

现在,王家旧宅只剩下了中间这个两进院子,四整不四整,更加没有意义。有没有儿子,也不影响当年建宅的王世珍买卖自愿不欺平民,在乡里民间留下了口碑。

走进院子,满眼青绿。一架紫藤,根深叶茂。据说,年,德国公使送给王士珍两根从印度移植来的紫藤。后来东侧的紫藤死了,现在活下来的这根百年老藤,浓荫足够清凉这个小院落。

▲院中紫藤(图片来自于网络)

前院正房五间、后院正房七间,两院厢房都是三间。

▲前院正房

▲前院东西厢房

后院的正房叫“三不堂”,得名于王世珍常说的“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这三句话也应该是源于《孟子·尽心上》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唐代韩愈的:“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堂前的这副对联:“困中求志富中求德禅中求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不知道是王世珍自撰,还是后人书写,读来很有滋味。

▲三不堂

下联的“三不”,能够做到的没有几人。王世珍虽然注意修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但是,因为忠于清廷,王世珍一直是个顽固的保皇派。曾经为清室竭力争取优待条件,不愿附署退位诏书,辞官返乡。后来随同张勋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清帝复辟,还当了12天的复辟尚书。

忠于一姓,而不见天下大势,虽然为人处世无大亏,但是却是忠于一姓的小节,失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大义。

上联的“三求”,却是人人可以做,也是通向“三不”的路径。

年至年,华北大学在正定成立,第四部-研究部就设在王士珍旧居。华北大学副校长兼四部主任、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在此居住,著名的《中国通史简编》就是在这里修订完成的。

我们游览那天,旧居里的一只小猫绕腿随行,十分亲昵。羡慕地看它悠然地端坐在“三不堂”前晒太阳,不觉陪它一起呆立,静静地听庭前风拂花,默默地看脚下光移影。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bk/1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