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分水岭的故事:庆祝AG期刊创刊35周年作为20世纪同龄人的我国地质学、地球化学先驱、奠基人和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侯德封先生(?),生逢我国现代地质科学从初起至成形而蓬勃发展的风云际会之时,自北京大学校门走出,以矿业第一线技术人员起步,历经农商部(农矿部、实业部)、晋绥矿产勘测局、四川地质调查所、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任职,将其毕生精力全部贡献于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事业,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在中国地质学、地球化学里很难找到一个学科或领域没有侯徳封先生的影响所在。诸如领导祁连山综合考察、黑龙江流域地质考察、三门峡水土保持考察、海南岛红土沉积考察、煤炭及锰矿资源勘查,部署西北石油地质调查,支持陆相生油理论,开创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提出铀矿地质学基本理论,创建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实验室,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化学及核子地球化学研究,推动中国工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发展,倡议组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以及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先生之慧眼独到的高瞻远瞩、坚持创新的远见卓识,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和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纪念。为此,本会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并在会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第2、3期上发表,以飨读者。侯德封(—),字洛村,年5月4日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河西村,年2月24日于北京病逝,享年80岁。前清时的高阳县属直隶省保定,直隶总督衙门长期在保定,所以保定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很发达。侯德封的父亲侯耿灿是前清秀才,与当时的维新派进士齐令辰是至交,他们都主张兴洋学,办工厂,实业救国。然而,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庚子赔款”等事件使中国人民蒙受莫大的灾难和屈辱。侯德封自幼耳闻目睹了这些外敌入侵、清廷腐败的现象,更多地接受了父亲的爱国思想。他的哥哥侯德钧学了采矿,自己则立志读书报国。他幼年时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善交际,但天资聪敏,才华横溢,兴趣广泛,喜欢思考,熟读《四书》《五经》,几乎过目成诵,还特别喜欢诗画艺术。他11岁时入保定高师附小,13岁入保定育德中学,那是保定府的名校,具有优越的教学条件和很强的师资力量,高材生云集。年,17岁的侯德封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年升入北大地质系本科,年毕业。后来在中国地质科学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硕果累累,进入最高领导层,直至年以耄耋高龄辞世。当时有一位育德中学的高材生叫赵亚曾,比侯德封年长一岁,他们同年同届毕业。赵是保定府蠡县人,与侯的家乡高阳县西南边界接壤,那一带正是著名小说《红旗谱》的背景区域,自然是“人才辈出”。他们二人同年离开育德中学后,都考入了北京大学,同学六年。不过赵亚曾经历却大不同,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又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兼职,五六年间科研硕果累累,著述多为经典(有的专著在几十年内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当时被视为中国地质界领导人丁文江、翁文灏已内定为接班人,可惜在年11月15日在云南省昭通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被土匪杀害,年仅30岁,国内外学界同声悼惜。(注:详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第3期“赵亚曾先生与峨眉山玄武岩——纪念首位以身殉职的中国地质学家”一文)。

初涉全国地质矿产之全局

侯德封年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之时,正好赶上“五四”运动,他一边努力读书,一边以高昂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地质系有精良的硬件设施,如校舍、图书馆、陈列馆、实验室等,更有优异的软件资源,包括强大的师资阵容,如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章鸿剑、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以及早期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和本系早年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甚至在他上二年级时,以他们班同学为骨干成立的了“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这是北大第一个理科学生的学术团体(年该研究会全体会员大会决定改名为“北京大学地质学会”)。侯德封积极参加该会的活动,者对他的专业学习大有脾益。不过,他性格有些内向,正如称他为“老恩师”的刘东生院士所说:“他外表非常沉稳,举重若轻,但内心却极其活跃,想象力很丰富。他埋头做事,不随意抛头露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像诸葛武侯一样,“以出世之精神,干入世之事业”。这是刘东生在他麾下工作20多年的真实体会。

年,侯德封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却不巧遇到就业的困难,只得到山东省莱阳县当了两年多的中学教师。年,河南省中原煤业公司聘请他去担任钻探师,能干本行业务,他欣然应允,干起了本行业务,在这里他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矿区地质矿产调查,测准矿床矿体位置,设计钻孔,取出岩芯然后编录、存放,当看到一个个矿井、采矿地点被开发出来,矿石源源不断外运,公司效益增加,他心中十分欣慰。

在河南工作一年多后,侯德封就收到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要他去该所任技士的邀请,他欣然允应,立刻赶去北京见过去在北大的老师、老领导翁文灏所长。来到当时全中国最大的、也是最高的地质科学机构,侯德封心情异常激动,他与该所人员一起到全国各地工作,辗转于矿业和地质部门,奔波在崇山峻岭、江河湖沼、岩石露头、地质剖面和矿井钻台,为祖国的工矿事业和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果,同时,他也成长为中国早期一位学识渊博、全面发展的地质学家。

到地质调查所工作几个月后,年的夏天,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统辖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攻占北京,推翻了历时17年的北洋政府,北京改称“北平”(意即“北方平定了,北京不是首都,只能叫做?故都’了”),原来的农商部也改称农矿部,仍领导地质调查所。侯德封在该所工作了七八年,取得了大量成果,先后发表了20多篇报告和论文,其中较重要的有:《开滦煤矿》(年),《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年),《河南修武煤田地质》(年),《黑龙江省扎赉诺尔沥青矿及褐炭矿地质》(年),《黄金》(年),《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年,第一作者,与孙健初合著),《福建漳龙一带地质》(年),等等。

第四、五次中国矿业纪要

侯德封在农矿部(年起又改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还出了一套重要的成果。他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就读到过当时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矿产股长翁文灏(都是他的老师)合著的《第一次中国矿业纪要》(年)。这本书对当时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特别强调了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矿业的发展,采出若干矿石,满足工农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要。所以,它对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指导意义是很大的。丁、翁二位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他们在该所创办了很多科研成果出版物,特别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专著。他们早年有一份不定期专刊——《地质专报》,原来分为甲种和乙种,那时他们把刚发表的《第一次中国矿产纪要》特别标为《地质专报》丙种第一号,以后专门记述各次“中国矿业纪要”。到新中国成立前一共出了七次,除丁、翁所著的第一次外,其余的六次中侯德封写了第三、四、五次。

《第三次中国矿业纪要》于年出版,主要内容是各省矿业近况和全国矿业的统计,其中涵盖了24个省的个矿区、43个矿种,包括煤、铁、石油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料,共页(其中英文摘要23页)。年和年分别出版的第四次和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因为有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合作,所以规格更高,规模更庞大,篇幅更长,页数分别增加到及页,内容也更丰富,记载了调查到和收集到的国内矿产资源材料,基本勾划出了当时全国矿产资源的分布,而且范围更大,还增加了世界矿产资源情况。这套凝聚着侯德封多年心血的巨著,对当时乃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地质矿产普查和勘探事业都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出版以后,侯德封被调往山西太原的“晋绥矿产测勘局”任矿产课技正、课长。这是一个刚成立三四年的省级地质调查机构,以往鲜为人知。在那里,侯德封与周德忠、李士林、任绩等对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地质调查,编制了1:20万地质(略)图及说明书。此外,他还在历年对黄河流域大量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于年主编出版了《黄河志·第二篇地质志略》一书,内容包括黄河流域的地形、地层系统、地质构造、经济地质,等等。其中矿产约占全书之一半,涉及的地域南起秦岭山脉,北至阴山山脉,包括甘、陕、晋全省及青、宁、绥、豫、皖、苏、鲁等省的部分地区,还绘制有黄河流域地质全图,该书对治理黄河、开发利用黄河流域资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天府之国”的贡献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在占领北平、天津后,很快向西向南推进,侯德封等很快就离开山西,先去湖南长沙,然后又向大后方四川和“陪都”重庆转移。他应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李春昱之聘,任该所技正。李春昱对侯德封说起了他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年,李在德国地质科学大师史蒂勒那里荣获博士学位后,与翁文灏、黄汲清等一道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年底一同归国,翁文灏指示他到四川去创办省地质调查所。他没有去省会成都,一方面因为那里是川西平原,离山区矿山远,工作不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官场应酬。他来到了重庆,先在市中区租了几间房子勉强办公,后来听说十多公里外的沙坪坝是一个文化区,有很多大学,其中重庆大学不久前还办了地质系,内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就在重庆大学旁边,也设有地质系,在全国都是有名的。沙坪坝附近有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的煤系地层,有个中梁山煤矿他早在年跟丁文江进行西南地质调查时就发现和研究过,现在还在出煤,而今很多本地和内迁的工矿企业都特别需要煤炭等能源矿产和石灰岩等建筑材料,那里都不缺乏,去年到今年一年内,四川省煤炭产量就翻了一番,那里是大有可为的。后来他在离沙坪坝两公里的小龙坎平顶山下的洼地里买了块地皮,盖上两层楼的办公室和一些平房宿舍,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就迁到这里来了。侯德封听了,对李春昱所知的意见和做法很是赞同。

侯德封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的众多员工中,其资历、能力、水平和贡献都是顶呱呱的,所以很快就成了所里的业务骨干,李春昱所长的亲密助手。不久,他的夫人带着长女侯祐堂和三个儿子从北平辗转来到重庆,他们一家人也得以团圆。侯德封到该所之次年,即年,就与该所王现珩合著的地质报告《广元南江间地质矿产》发表在该所《地质丛刊》第2号上。年,他与任绩、杨敬之合著的报告《犍为煤田地质》作为该所《矿产专报》第2号而发表。就在这一年,长女侯祐堂高中毕业,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这也是由于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地质学有感情,最后选为终身的奋斗方向。年,侯德封又与杨敬之合著了报告《北川绵竹平武江油间地质》发表在该所《地质丛刊》第3号上,与苏孟守合著了报告《四川省铁矿概略》,作为该所《矿产专报》第4号发表。年,李春昱调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走之前他推荐侯德封继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侯德封领导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范围扩大到了邻省贵州的北部。这期间,侯德封与赵家骧、杨登华、肖安源合著的报告《黔北地质矿产》于年发表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地质丛刊》第8号上。在侯德封担任所长期间,他应重庆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俞建章之聘担任该系的兼职教授。当时,他的女儿侯祐堂在该系正读到三年级,她很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更爱听自己父亲讲授《矿床学》等课程。年,侯祐堂以优异成绩从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经过招聘、考核,最后进入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工作,在父亲的直接领导和督促下,她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好。年,抗战胜利,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于年迁回南京,李春昱所长聘请侯德封为该所技正,侯德封于是辞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一职随李春昱一同去了南京。侯德封离开后,四川省地质所所长由一直在该所工作的元老级地质学家常隆庆继任。

在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

年夏秋之交,侯德封、侯祐堂父女去了南京,工作地点就是南京珠江路号中央地质调查所原址,一开始侯德封是主持该所地质陈列馆的恢复与重建工作。10月初,他突然接到一项新任务,勘查长江三峡拟议中的水电站大坝坝址地质,他组建了一个工作队,包括刚大学毕业入所不久的青年地质学家陈梦熊、姜达权、刘东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电工程地质勘探队。他们从南京乘轮船到湖北宜昌,找到“扬子江三峡水电勘测处”,该处主任张昌龄、总工程师黄育贤、副总工程师张光斗热情接待了他们,安排他们住在宜昌峡口南津关的几间公房内,他们工作的地区就在南津关一带左、右岸(北、南岸)。当时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复杂。他们乘舟登岸,在悬崖陡壁的羊肠小径行走,还要提防长着刺的野草(“王八针”)划伤皮肤。他们在石灰岩洞穴中探测时也要提防洞顶栖息“蝙蝠”集体投下“粪弹”的袭击。他们不分阴晴雨雪天,不休节假日,连续奋战了两个月,于当年年底胜利返回南京。回来后他们又开始整理资料,编写调查报告,绘制各种图件,最后上交了完整的研究成果。侯德封根据这些资料,写成了《宜昌峡区地质几个小问题》一文,于年初发表在《地质论评》上。

不久之后,李春昱所长告诉侯德封,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通知他们去汇报扬子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坝址工程地质勘查情况,还有“长委会”的美国盟邦顾问和美国水利工程建设权威萨凡奇博士要参加,侯德封当时因生病只得派他人参加,考虑到刘东生曾参加过接待盟国空军的工作,英语口语较流利,就决定由刘东生代表项目工作队去汇报。刘东生去到“长委会”,首先见到老朋友,“扬子江三峡水电勘测处”主任张昌龄,张向刘介绍了其他领导、专家和美国贵宾,特别是美国内务部恳务局设计总工程师、68岁高龄的水利工程权威萨凡奇博士。刘东生和很多参加三峡工作的人一样,对“萨凡奇”“萨凡奇计划”“萨凡奇方案”都心仪已久、耳熟能详了。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萨凡奇就提出在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哥伦比亚河上靠近美加边境的大古力建设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万千瓦,预算耗资3亿美元,在罗斯福总统积极支持下,以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建成了此水电站。后来,在“二战”期间,不仅为美国战时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能源供应,而且大大繁荣了美国西北部的经济。从那时起,萨凡奇就在整个水利工程界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

萨凡奇早年就对中国水利工程,特别是三峡工程极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ls/1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