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小道 情真意切 联本大观 源远流长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伴着孩子们的歌谣声,农历新年款款将至。各家各户擦玻璃、写对子、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你知道春节贴春联的由来吗?你清楚楹联、喜联、春联之间的区别吗?近日,记者赶往鹿泉区,采访了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解福山,请他为大家追根溯源,介绍一下楹联——这一全世界惟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源自古桃符 走进解福山的办公室,还未坐定,他先为记者理清了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原来,楹联也称对联,是古时候悬挂在楼堂宅殿楹柱上的联语。楹联属于文字艺术,按用途可分为春联、挽联、喜联、言志联等。 楹联究竟始于何时,尚有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古代的桃符。相传,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年时,在卧室外的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句话上下联对仗工整,而且渲染了喜庆的气氛,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从古至今,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能像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所推崇,下为妇人孺子所津津乐道;既能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宋代起,民间新年挂春联的习惯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就在诗中写下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况。清朝是楹联文化的鼎盛时期,聚会写楹联成了文人雅士的一种雅趣。解福山笑说:“电视剧《戏说乾隆》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剧情,反映的情况还是比较真实的。”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情迷老瑰宝 解福山出生在新乐的一个小村庄,十几岁参军到了军营,并在那里度过了35个春秋。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连队文化活动不多,看书就是他最大爱好。有一次,他在书店买到一本《对联故事》,从此就迷上了写楹联。1994年,他调至河北省军区某干休所任所长,工作的内容就是引导、培养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给所里的老干部服好务,他又开始认真研究楹联写作。 楹联虽被视为文人的笔墨游戏,但想要写好绝非一日之功,它不仅追求字数相等、平仄相谐,词性相同、节奏相应,而且还要求文辞美、韵律美、意境美。解福山告诉我们,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从技法上看,楹联有诗的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可谓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如果把文学艺术比作大花园,楹联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盛开的一朵奇花。”解福山说。 展望新生代 新的历史时期,楹联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建国后,楹联文化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解福山介绍,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1985年河北省楹联学会宣布成立,这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楹联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中国楹联学会在联格律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提及我省楹联的发展现状,解福山自豪地表示:“现在,我们有健全的组织,强大的理论研究队伍,出了很多相关方面著述。目前,省楹联学会的会员达一万多人,而且很活跃。” 说到石家庄的楹联队伍,解福山连连称:“很了不得!可以称得上是省内的佼佼者,特别是藁城、新乐、鹿泉等地的学校、乡镇和村庄,都有国家级、省级楹联学会的会员。”解福山兴奋地说,市里楹联队伍梯队建设做得很好,他们的会员中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很多喜欢楹联的青少年。他举例说:“鹿泉区的实验二小只有四五百学生。2009年他们开展了‘国学进校园’活动,把楹联带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5年过去了,那里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人数也翻了几倍,孩子们屡次获得楹联、书法等方面的大奖。我们去参观后都感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是小学生写的,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楹联也叫“对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副标准的楹联,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两部分要对仗工整、结构相同,平仄协调。春节写楹联、挂楹联这一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ly/23.html
- 上一篇文章: 永昌明晚开启海外拉练
- 下一篇文章: 省市区(县)备好“春节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