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渺空灵的音乐缓缓传来,一场茶道正在进行。案几上,一支粉色的荷花,慢慢地从含苞到初绽,然后从盛放转向凋零……一瓣,一瓣,悠悠落在桌上。这一个小时里,人们沉醉在花事中,已然忘记了茶的味道。每每提及这次经历,在场的人都会举起大拇指说:“李岚太牛了,她的花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过程!”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花艺师李岚微笑着,慢条斯理地强调:“说起中华花艺,大家马上想到日本的花道,其实两者的根都在中国。对于前者,我更愿意称为中国的‘花道’。很多时候,花道不是单纯的美学规则和技法,而是一种精神,它带给人的是生命力和智慧。”

 

  

 

花道带给她平和

 

  

 

采访当天,踏入李岚指定的院子,顿时诧异省会竟然有这样一处清雅僻静之所。青砖垒就的地面,紫砂壶做成的文化墙,院当中摆放的官帽椅,还有那些散布在角落,默默开放的郁金香、兰花,空间中处处透着高雅和精致。

 

欣赏了完整的院子,最深刻的感受是,李岚的花道作品已与环境完美融合,不表现、不张扬,只是静静地独处着,让你在不经意间发现它的存在,体会到它无言的美。那感觉跟宋代的文人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岚告诉我们,她从小喜欢植物,但迷上花道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刚开始学的时候,看了很多,都不满意,总感觉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后来她特意去日本游学,才算接触到了花道的精髓。李岚说:“我认为花道不是百度词条里那些截取自然的枝条,进行艺术加工的作品。这里的‘花’指的是技法和美学规则。‘道’是指遵循自然。只有接近自然状态,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

 

李岚回忆,她以前在北京的房地产公司做财务,生活上总有漂泊感,时不时有些小纠结。总觉得眼见就是实,不转弯,认死理,很挑剔。学习花道后,她渐渐放下了性格中的执拗,变得圆融。现在的李岚养成了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发生了改变。她说:“感觉以前堵在面前的墙,突然变成了门,我可以轻松放下,人也变得平和、包容,还学会了赞美和欣赏。”

 

  

 

花道的自然解读

 

  

 

中国的花道历史悠久,相传最早源自佛前供花。不过,翻阅古典文献会发现,在中华文明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说明古人当时就有采摘香花佩戴的习惯。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最兴旺的时期,花道也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举行的牡丹插花会就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罗虬在《花九锡》中说的“九锡”,就是裁剪、浸、安置等程序,这说明古代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而且还要谱曲、咏诗,饮美酒方能尽兴。

 

虽然现在一提东方花道,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日本,但李岚介绍,历史上记载,隋唐的时候,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学习法律、政治、文化等,花道也在其中。之后他们又加入本民族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流派。目前国内已经没有日本花道那样清晰的流派和严谨的规则,但中国花道仍是文人雅士表达情感、追求意境的一种重要工具。

 

说得兴起,李岚从花器中抽出一支郁金香,她轻轻转动花茎说:“你看这支花,她没有表情,也没有语言,但只要你转一下方向,就感觉她是在背对着你。这样转一下,又感觉她在与你交流。植物的向光性用在这里,有点像人们所说的智慧。例如,当我们遇到难事,一种方式解决不了,不妨换一个角度,可能大家都开心。”

 

  

 

花道正在进行时

 

  

 

对于不少读者而言,西方插花与东方花道的界限,并不是那样泾渭分明。李岚告诉我们,虽然选用的花材一样,但两者创作理念完全不同。西方的花艺是色彩的冲击,是为烘托气氛,看着花团锦簇非常热闹。东方的花道,用材极少,崇尚的是简约寂静,表达的是鲜花生命的自然过程。

 

当下,随着时代的推移,花道的样式(也称花形)已大致分为“立花”、“生花”和“自由花”。形如其名,立花的意思为竖立的花,它表现的是自然山水之趣。生花是人们远远望过去,看到的像是一棵植物从土中长出的样子,但其实是不同的花材组合而成。自由花的创作不受传统形式束缚,强调美的夸张。花材上,不仅选用自然材料,也可以用一些装饰材料。

 

李岚说:“花道对样式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例如生花是绝对不可以用辅助材料的。有一次,日本一位特别德高望重的大先生(花道中的级别称谓),因为花材出了点问题,在做生花时缠了点铁丝,见报后被家元(花道称谓中某流派的掌门人)发现了,终身禁止他再讲课。这也说明花道的严谨。”

 

与李岚而言,插花原是爱好,但技艺日渐精湛,养在空谷的“幽兰”,也能引来寻香的“蝴蝶”。现在,她已在朋友鼓励下,开办了花道课堂授课。她笑着说:“花道是心理流淌出的东西,有时与其说是帮学生改作品,不如说是教大家与自然交流,与自己的心灵沟通。我们不是因花悟道,而是花启迪了我们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xw/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