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站盖新房增收入hellip
开栏话 70年前, 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迈开 “进京赶考”的步伐。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 石家庄与神州大地一样,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代代奋斗者用智慧与汗水写就的答卷, 在太行山前、滹沱河畔恢弘铺展。 本报特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抽调精干采访力量组成全媒体报道团队,分赴省会各地蹲点调研,深入采访,以全媒体的形式集中推出多组系列报道,深刻反映70年来石家庄发展建设中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揭示全市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讲述石家庄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的爱国之情、奋斗之志,凝聚起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磅礴力量。 此前报道↓↓ 解锁一个小山村的“奋斗密码”,红色旅游让这里找到发展之路 一名西柏坡老共产党员的追求!无论什么年代都冲在奋斗一线 第三站:“北漂”小夫妻回乡创业,在平山这个小山村开出网红新民宿 第四站:平山县西柏坡镇咋搞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2%! 第五站:吃上红色旅游饭,生活有奔头! 第六站:村支书讲述西柏棠村发展史习近平曾来村里宣讲“一号文件” 第七站:一座荣国府半部正定旅游史,去年近万人次打卡正定 第八站:正定人对古城的爱与保护根植于心 第九站:自在正定,一座有城墙没围墙的城 第十站:骄傲!石家庄地铁石家庄造 第十一站:新能源车助力省会绿色发展梦想 第十二站:产业转型升级让鹿泉区走出新格局 第十三站:向来敢为天下先满城点亮尽繁华 第十四站:石药,站上中国制药竞争制高点 第十五站:耄耋老人见证石家庄72年华美蝶变 第十六站:从小马路到高架桥70年破茧成蝶 第十七站:两河一水系让石家庄人“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十八站:87座公园点亮城市居民幸福生活 第十九站:三分建七分管,石家庄全城实现数字化城管覆盖 第二十站:厚植沃土,石家庄市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让创业者梦想成真 第二十一站:教育扶贫让山里孩子展开翅膀飞翔! 第二十二站:娓娓道来,细数石家庄市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二十三站:深度探究→说说石家庄的幸福逻辑 第二十四站:“车让人”成为石家庄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十五站: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嬗变 第二十六站:石家庄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医院专家给看病 第二十七站:医院,见证全市妇婴健康环境跨越式发展 第二十九站:滹沱河,将逐水而居梦想照进现实 第三十站:鲜花绿地:镌写石家庄的浓浓诗意 第三十一站:多张照片记录庄里空气质量 蹲点手记32 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一批批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笑容洋溢在贫困户脸上……从个减少到18个、从42.9万缩减至2.1万,这是6年间全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的显著变化。年到年,全市贫困人口下降了95.1%,贫困发生率降为0.35%。年,平山县顺利通过国家贫困退出验收,实现了个村5.7万人口减贫目标。今年5月5日,赞皇、行唐、灵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市四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从年开启扶贫开发历程至今,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盖了新房,再也不用担心漏雨 “在漏风漏雨的房子里住了20多年,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7月29日,指着自家北屋和东西两排厢房,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的范花书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范花书年从上文都村嫁到南文都村,当时,婆家只有4小间土坯房,被分成了两个卧室,她和爱人住一个,公公婆婆住一个。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出生,住宿条件没有任何改善,只是自己屋里的小炕换成了可以睡5个人的大炕。“家里来了亲戚也不敢让人家住,实在是没有地儿啊!”回忆起当年,范花书的眼睛有些湿润。 “那时候,最怕的就是下雨。”范花书说,这栋年盖的房子,总会出现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情况。她永远也不会忘记,大大小小的盆子、杯子放在地上、炕上、桌子上,用来接雨水。如果遇到狂风骤雨,糊着各种纸张的木头窗户就几乎成了摆设。“后来,孩子姑姑把自己家换下来的玻璃给了俺们,雨才不会从窗户里进来。”范花书说,曾经,她丈夫除了干农活,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用石灰修补房顶,但收效甚微。直到年,这种情况才彻底得以改变。 范花书告诉记者,年,她家被列入危房改造之列。在拿到上级补贴的1.3万元后,当年7月,范花书开始拆旧房,盖新房。年下半年,新房落成,范花书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洁净的北屋:地面铺着浅色的瓷砖,窗户是清一色的铝合金,卧室被分成独立的五间。“现在,就是下雹子俺也不怕,来再多亲戚也有地方住了。”范花书笑着说,东侧的厢房分别是厨房、卫生间,西侧厢房则被设置成了杂物间。 ▎买了家具,客人来了有地儿坐 “随便坐,随便坐。”范花书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环顾范花书家的客厅,记者注意到,两个长约1.8米的布艺沙发分别放在客厅的北面和西面,上面铺着正方形的坐垫,包裹沙发的塑料布还没有完全拆掉。客厅的东面是两米多长的电视柜。 “沙发是去年买的,花了多块钱。”说着,范花书倒了杯水,放在记者面前的茶几上。听到记者夸奖沙发不错,范花书高兴之余叹了口气:“你要是前几年来,要不坐在炕上,要不坐在小板凳上。”她说,那时候,沙发对于自己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每每去别人家,坐着软软的沙发,她都会羡慕不已。让范花书始料不及的是,现在她也拥有了自己的沙发,可以大大方方地招呼客人坐下。 透过窗户,记者发现院子南侧放着一个破旧的桌子,抽屉已经歪斜,下面的柜门不翼而飞。“那个桌子是你们家的?”听到记者的问话,范花书说:“嗯,那是俺们以前用的桌子。”这张桌子把她的思绪拉回到了二十几年前。范花书告诉记者,当时,只有这张桌子和一个木柜可以称为家具,桌子放些日常用品,木柜则用来放衣服。年,范花书买了新的书桌、衣柜等家具,它们也就告别了“舞台”,“木柜在西厢房,放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范花书说。 ▎家电齐全,现在每天可以洗澡 除了崭新的家具,范花书家客厅里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电视机了。“这也是去年买的,55吋的。”范花书说,上世纪90年代,家里买了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这也是当时唯一的家电,但现在已经“下架”,被放到了西厢房。 “现在,吃不了的饭菜放冰箱,洗衣服用洗衣机,做饭有电磁炉,省劲儿省事儿,还不糟蹋东西。”范花书说,她最欢喜的还是太阳能,因为有了它,每天都可以洗个热水澡。曾经,对于范花书来说,洗澡是件老大难的事情。夏天还好,在院子里就可以搞定。到了冬天,屋里的温度跟外面差不了多少,根本不可能洗澡。于是,她只能步行去大约1.5公里之外的朱家沟公共浴室,“一个冬天洗两三回。”范花书说,可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公共浴室不再营业,无奈,她只能盼着冬天赶快过去,温暖的日子尽快到来。 年,新房盖好,范花书随即安装了太阳能。“想什么时候洗澡都行,可方便了。”望着东厢房屋顶上的太阳能,范花书由衷地笑了。 ▎收入增加,想吃肉随时可以买 曾经,在范花书家,吃肉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现在,任何时候想吃,都可以买。 “以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买肉。”范花书说,过年买的这四五十斤肉并不是用来日常炒菜,而是要腌起来,有计划地慢慢吃,等到下一年才会再买新肉。每逢想起这些,范花书就心酸不已,觉得自己对不起当时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 其实,吃腌肉是当地百姓的传统,范花书家自然也不例外。即使现在,她也会买些肉腌着吃,只是,除了每年春节前买百十斤猪肉用来腌着吃外,平时,家里没有肉了就买,想吃的时候随时买。“不光是猪肉,鸡肉、鱼肉也是想吃了就买。”范花书乐呵呵地说。 范花书告诉记者,以前,她和爱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农田,精打细算生活。虽然已经很努力,但始终没有脱离捉襟见肘的日子。现在,家里的2亩地已经流转出去,每年可以收入元。“村里建设的葡萄园区,每年给俺家分红多块钱。”范花书说,如今,三个孩子都已经参加工作,爱人在外打零工,她闲来无事,便骑着电动摩托车到西柏坡卖些纪念品、扇子等物品,用于家里的日常开销,“俺们正在攒钱,准备给孩子买房子。” ▎环境改善,过得更加舒心惬意 生活条件提高了,范花书心花怒放。而近年来,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她欣喜不已。 “以前的道路下雨都是泥,没法走,现在都硬化了,出去进来再不会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了。”范花书说,不仅如此,村里还铺设了集排污、供水为一体的地下管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成了文化广场,安装有健身设施。同时,修缮了文化活动室、古戏台等原有建筑设施,修建了干净卫生的旅游环保公厕,沿街种了绿树和各类花卉,尤其让范花书骄傲的是离家不远的那个荷花池,闲来无事,她就会和其他村民一起,坐到荷花池边的石凳上,边纳凉边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村里变得整洁美观,家里物品应有尽有,年,南文都村建档立卡的个贫困户全部脱贫。当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增收元。“以后,俺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范花书望向远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文/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范文龙魏宪亮崔虹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张海强 热点推荐 石家庄个老旧小区将整治,名单公布→;最新!保时捷女司机老公被停职!她首发声:我错了,若撑不住就化个妆去跳江丨新闻早餐 三句话回应:解放军是否会介入香港局势?已有人受伤!港澳办:暴徒嚣张至极丧心病狂 河北3市多名教师被辞退!注意,这事千万不能做 编辑蓓蓓责编卡卡 石家庄日报全媒体新闻热线 ———— 倾听大众声音 发布权威信息 架起媒体与用户沟通的桥梁 长按图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bk/10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报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