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棉六神秘的义堂

第六棉纺织厂的传奇印记

文/梁勇图片提供/齐建新、梁勇

置家杂志编辑同志约我这一期《城市地理》写一下棉六的历史,我马上想到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新中国石家庄第一家公营纺织厂;二是与戚继光相关的义堂村。都是值得我们记住的城市印记。

新中国石家庄第一家公营纺织厂

明代以来到20世纪末西北地区棉花生产昌盛之前,河北省中南部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棉花产区,而保定、石家庄也是清代以来北方最重要的棉纺织土布产区。

年湖北楚兴公司,投资在石家庄创办了获鹿县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其工厂被称为大兴纱厂,从此,石家庄棉纺织业进入大工业时代。但由于旧中国帝国主义的剥夺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到年大兴纱厂面临破产的境地。年11月石家庄解放了,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那么,石家庄的棉纺织工业何去何从?

为了管好工商业,促进行业发展,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在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商管理机构基础上设立工商部。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工商部正式成立。姚依林任部长。同时组建了公营企业部,黄敬被任命为公营企业部部长。这两位老革命家,积极扶持工商企业的发展,谋划石家庄、唐山等地公营企业的创建。

东北工业基地总喜欢自称是“新中国的长子”,其实,真正新中国工业的长子在石家庄。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冀中军区光华制药厂、冀中军区伯华制药厂、晋察冀军区新华制药厂、冀察军区伯华制药厂同时奉命在石家庄市获鹿县城合编为晋察冀军区卫生材料厂,即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的前身,成为第一家制药企业。

而“公营石家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即石家庄棉纺六厂前身)也是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一份子。年华北人民政府随着党中央迁到北平,组建中央人民政府,老一辈革命家对石家庄工业发展非常重视,年,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中国人民公安部队中央纵队二师、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供销社等11家单位,把各自多年在生产中积累的资金合股,在石家庄筹建“公营石家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年10月6日在石家庄召开董事会,由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宗士鉴出任董事长,白文治任总经理,到年资金达到亿元(折合万),由上海购进瑞士立达式纺纱机1万锭,国产织机台,工程技术人员全部由上海市支援,这批工程技术人员远离繁华大城市和亲人,来到当时生活环境艰苦的石家庄,在建厂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年5月试车投产,9月20日正式投产。

年5月1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石家庄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与石家庄织染厂合并,石家庄织染厂成为石家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厂。年8月改名为石家庄纺织总厂。年河北省工业厅拨款扩建新项目,同年,把保定织布厂合并到石家庄纺织总厂。扩建后有纱锭枚,线锭枚,布机台,年设计生产能力为产纱吨、棉布万米。

年8月17日经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国营石家庄纺织厂,年9月21日,更名为国营石家庄第六棉纺织厂,年2月28日更名为石家庄市第六棉纺织厂。

改革开放以来,组建了常山纺织集团,在城市的变迁中,省会的纺织业逐渐搬到了正定。而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石家庄纺织工业集群中的第六棉纺织厂,也逐渐北迁,作为石家庄公营纺织企业老大的棉六旧址,也将改为城市新的功能区。

义堂是一处百户所

义堂村,是典型的明朝卫所后裔聚居的村庄。年我参与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建立地名资料档案,编著《石家庄市地名志》。我们在地名志中记载:“义堂,西靠吴家庄。……据解、俞、戚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初,这里曾经置军屯,后来在这里屯垦的俞、解、戚等姓氏便落户为民,形成村落,取名行军庄。明代后期,名将戚继光死后,村民曾在村西北戚氏墓地立‘名威戚大将军继光之墓’,还筹资为戚继光建祠,取名“忠义祠堂”,简称“义堂”,以后又将村名改为义堂,以示怀念。”

传说究竟是否属实?我们先看看这村子的格局。

我40年前的工友齐振英是义堂村人,他和他的堂兄们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搜集、整理义堂村和齐氏家族史料,在石家庄日报记者编辑帮助下,写成了《义堂齐氏家族》的书,盛情邀我写几句祝福的话。他家老辈人回忆,义堂村前身行军庄,是一座有三座门的古堡,就位于今正定大街西侧、石纺路南侧,石家庄市第二幼儿园一带,人民公社时,村民在此打井时发现明代建房用的砖瓦及陶罐、石磨盘,还有腐朽的谷米和梳头篦子等物。古堡东、西、南三边有门,唯缺北门。

很多人很关心,义堂为什么没有北门呢?而我却问“义堂为什么要有寨墙和城门呢?”

只有一个解释,这就是真定卫某千户所下属一个百户所。不是一般种地的军屯。

我曾深入研究明代兵制在河北的演变,在集大型广播节目《燕赵传奇》和《石家庄通史·古代卷》中,我专门写了明代移民的类型,其中军事移民是河北很重要的移民类型之一。而真定卫、神武右卫,都是长期驻守真定府的明朝军事组织。

明朝名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后,北元王朝逃到长城以北,朱元璋推行卫所军屯制,真定卫下设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太行山区还有若干关隘守御所。宣德年间,明朝为加强北京周边防御,又从陕西调神武右卫(主要是匠作军事机构,就是军工)军队驻真定府,也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有人,明朝万历《真定县志》、清朝顺治《真定县志》对于真定卫、神武右卫下辖的千户所,都明确记载:“在卫署周围”,肯定不在义堂。

千户所下属若干百户所,百户所的军事长官百户,管名士兵,其下有总旗(管50人),小旗(管10人)。明朝取消所有野战军全改为驻屯军,“三分戍守,七分屯种”。后期战争较少,就“二分戍守,八分屯种”。主要是军垦种地,除自给自足,还要向朝廷缴纳比民田高三倍的军田赋税。因此,百户所和军屯将卒是带家眷的,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义堂村地理位置重要,西通获鹿县,北面、东面有明代滹沱河分洪的汊河,在新村开发中发现周边有护营河和排水沟,村子设三个陆门和一个北小门,北小门为水门。在新村开发时,发现了北门前护营河中存有较厚的淤泥,还有用来栽桩的砖台。

可能是几百年间水患淤积北门,水运逐渐废弃,北门就堵塞了。

村内有高大的戚家祠堂,堂内供奉铜塑像多个。清代戚家大祠堂改为南海老母庙,解放初改为小学,南海观音石像还在院中。村中央还有武道庙,庙内设有军武道(专供军丧使用)和民武道。武道庙内设有双武道,这是独有的,说明当时这里为军事驻地。在村内还设有送子老母庙(幼儿园对过)和真武庙。村外还有二神爷庙(二郎神庙)。东大门内有过街牌坊,东大门外还有决宣大事的“议案”,是长方形高台,说是将领们议事的地方。大街东西两头各设有节庆活动的神位和天灯旗杆,形成了较完整的驻军之地。

俞达墓与吴家庄

行军庄作为明朝真定卫的一处百户所,最高军事长官是俞氏家族的百户。

在义堂村东南、今石德铁路和工人街交叉口东侧,原有一片高大的俞家坟,坟前立着石马、石羊等石像生,墓碑高大。年石德铁路复线建设过程中,俞家墓前的石像生被扔到路南大坑里,坟墓被埋在路基下。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这座墓的主人是明朝武将“俞达,江苏昆山人,秉性刚果,事业忠谨,好读书,精韬略,屡立奇功,官至“千户”。一位千户何以埋在义堂?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是其家族落籍地,是他任百户时的根据地。所以归葬义堂。而且因为他家的墓地,在义堂旁边形成了另一个村庄---吴家庄。

据说《吴氏族谱》(已失传)记载,明万历初年(公元年左右)始,吴氏始祖吴贵给义堂俞氏千户家族看守坟墓,在一个叫“三步台”的地方定居,那里地势高,台前有一条沟,风水好,几百年后,其后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初属于义堂。村民根据毗卢寺清乾隆十七年(年)重修碑记上“吴家庄”的名字,推测他们村自清乾隆年间始以姓氏命名吴家庄。

我查阅了清顺治《真定县志》,确实只有义堂,没有吴家庄名号。吴家庄能独立成村,与卫所军屯被裁有关。康熙二十六年(年)清朝稳定了统治后,诏令全国,裁撤明朝的卫所军屯,所有将士家眷军籍改为民籍,归入州县。这时的俞氏、解氏、戚氏这些百户所的军籍户都成为正定县民籍了。为俞千户家看坟地的吴氏家族,也需要一个名份,至少他们的居住地,成了吴家居住的自然村。至于何时正式从义堂村分置,肯定在此之后。说是乾隆年间,倒是可能。 

义堂与戚继光的故事

如今的义堂村,有一千多户、四千多口人,四分之一姓齐,四分之一姓解,而俞姓留下大片墓地而去,墓地由吴姓看守,逐渐形成吴家庄村。解氏、齐氏都是明代卫所的士卒后裔,齐氏家族世代相传他们是戚继光的后人,之所以改姓齐,相传与张居正病逝后明朝政局动荡有关,张居正死后,大力支持戚继光的兵部尚书、真定名士梁梦龙被贬,提拔戚继光的胡宗宪下狱身死,明万历十五年,戚继光病逝山东,其后人为规避灾祸,改姓齐。

为了搞清这段历史,《石家庄日报》的记者们做了不少报道。他们引用我多年的研究成果,石家庄市翟营、留营、南高营、北高营、东营、西营等村,都是明代真定卫百户所或军屯驻地,大多数村民都是明代军卒后裔。南翟营《谭氏祖墓碑》记载:“始祖谭政明初从洪武帝北征,留真定卫南翟营军屯”。南高营保留着明朝真定卫百户陈策为其七世祖先刻立的碑记,记载其一世祖陈佑,扬州府高邮州人,洪武元年随徐达北征,留戍真定卫,从小旗升总旗。

义堂的俞氏、解氏、戚氏军士,也都来自朱元璋的根据地南直隶。

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安徽定远人,随朱元璋征战28年,随名将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时战死。朱元璋令:‘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此后这家人世代承袭这个将军职位。但在浩如烟海的正史中,戚祥没能留下什么文字记载,他能被写入《明史》,是因为他的六代孙戚继光。

另外,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始祖俞敏,安徽凤阳人。早年随朱元璋北上,后世袭泉州卫。行军庄俞姓祖先俞达,也是江苏人,都属于明朝南直隶。

义堂的解、齐和吴家庄的老辈人,都记得义堂那座“忠义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约2亩,北房五间是起脊式瓦房,正殿的正座上,有一尊一米多高的铜铸戚继光像,武将装束,其他都是二尺高的木制像。直到年正殿还存在,之后,被用作扫盲班,铜像不知所踪。而且村民还回忆,戚继光的伯乐真定名士梁梦龙还为戚继光撰写碑文,但遗憾的是明清两代的《真定县志》《真定府志》却没有记载。

万历十一年,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弹劾免职,调镇守广东,之后再被诬陷夺职。部下将领胡守仁、王如龙等革职回乡。

晚年的戚继光,贫病交迫,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年1月5日)卒于登州。直到崇祯八年(年),朝廷于蓬莱阁府前街东侧建戚继光祠堂,赐额“表功祠”,算是为民族英雄平反。

余声

年,共和国决定创建公营石家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占用义堂村民祖业的耕地,义堂这些明朝军人的后裔们,在东门外祖先将领们议事的地方讨论,一致支持共和国的建设,支持石家庄纺织工业振兴。后来,他们眼看着祖宗留下的城门被拆了,忠义祠堂没了,祖产的老屋扒了,关帝庙毁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搬进了楼房,住进了带卫生间的新房,可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懒惰,吃祖宗的老本。而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们越来越怀旧,越来越想留住祖宗的根,于是,解氏、戚氏的老人们,积极保护村里的碑碣石刻,搜集各类史料,支持编纂《义堂村志》和《义堂齐氏家谱》,他们出资出力,东赴登州,南下云南,北进首都,不辞辛劳,只为怀念祖宗那段历史,留住文化的根脉。

虽然关于义堂齐氏与戚继光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但在浮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还有一群为了祖宗身世和家族历史执着追寻的人,这是一种文化的信念和尊严,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份厚德。

最后,借此文,谨向所有为保护、传承石家庄纺织企业历史文脉的学者、老工人、有识之士致以崇高的敬意!谨向所有为义堂等村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乡亲们致敬!

梁勇

人文学者,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著有《文化资产价值论》《河北酒文化志》等专著。学地理学,从事历史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fa/1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