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经济学美国大萧条时期,牛奶卖不完为何
白蚀丸价格 http://m.39.net/disease/a_9379123.html 相信学过历史的人都看过这样一张照片,农场主的牛奶卖不出去,最终只能痛惜地倒掉。而当时仍有不少穷人吃不饱饭。 肯定会有不少人会问,既然牛奶剩那么多,为何农场主宁愿倒掉也不愿意施舍给穷人呢?这不应该是件好事么? 其实,在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农业就因为生产过剩等原因开始了衰退,年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在年,美国共生产了.52亿美国加仑(US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牛奶明显是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有三种选择: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价格上涨,但这对于保鲜极为困难的牛奶显然不适用,别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了,就连当今的中国也很难做到。第二是降价销售,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年1月的每磅2.25美元,降到了年4月的每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显然,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第三就是很多人后来看到的倒掉滞销的牛奶。大量鲜奶由此退出市场,市场就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甚至极端情况下,奶农会干脆杀掉奶牛。为什么不做做好事,把本该倒掉的牛奶送给穷人?因为那样做会让本来就萎缩到很小的牛奶市场更变得所剩无几,留下的奶更是卖不出去,奶农的生活也就彻底无以为继了,牛奶业会彻底垮掉。社会学者孙立平曾研究说:“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只不过原来说牛奶是资本家倒的,是为了维持他们的垄断利润。而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而在年到年,美国更是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年罗斯福上台,《农业调整法案》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随即出台,试图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农业调整法案》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准备收购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到了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万美元收购了万磅黄油,想要提高黄油价格,结果过剩比起之前更加严重。基于同样的理由,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但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这种情况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了。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年就购买了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中国奶农倒牛奶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在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样一道题:“自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该题的标准答案是:“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这个答案其实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对也罢都会在经济学家中间引起争议。不管怎样讲,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结一下,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 1.维持牛奶的价格稳定,保证奶农的利益;2.保护牛奶市场。 所以,奶农在当时采取『倒奶』是无奈也是理性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ls/12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河北省一季度商务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