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河北十足迹踏遍石家庄下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 http://wap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六到唐山情满怀(1) “努力做到颗粒归仓” 北方的6月正是麦收时节,金色的麦海一望无际,甚是令人喜爱。石家庄是北方小麦高产区,素以盛产小麦、棉花著称。石家庄市郊区的槐底大队则是北方小麦高产的典型生产队。年6月8日下午2点,几辆小汽车由北向南驶来。车开到麦地边停下,周恩来从一辆玉白色轿车里走了下来。槐底大队大队长孔令为等人急忙迎上前去,陪同周恩来的石家庄市长马赋广把槐底大队干部介绍给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和蔼地同他们一一握手。孔令为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停了片刻才说:“总理好!先到树荫里休息一下,喝点水吧!”“不喝了,咱们先看吧!”周恩来指着麦地说。 中午,头顶骄阳,周恩来兴致勃勃地沿着田间小路,由西向东先视察第八生产队麦田,边走边问孔令为:“全村共有多少人口?种了多少亩小麦?估计平均亩产多少斤?向国家缴纳多少征购粮?完成征购后剩下的粮食够不够吃?社员生活怎么样!”听孔令为等人说今年估产平均每亩可达多斤,总产可达万斤以上,完成征购任务后社员口粮还富余时,周恩来十分高兴地说:“那好啊!别的地方要向你们学习了。”市长马赋广在槐底有一块试验田,他对周恩来说:“总理,依您看我这块试验田一亩能打多少斤?”周恩来观看了一下说:“群众们说能打多少斤?”马市长说:“群众说法不一,有的说能打多斤,有的说能打至斤。”周恩来幽默地说:“打下来就知道了。” ◆周恩来察看槐底大队小麦生长情况 周恩来分别视察了由八位60岁以上老农种的试验田和妇女种的试验田。周恩来握着老农试验田的组长、扛长活出身的老农陈丑子的手,说:“你们的试验田种得不错啊!”陈丑子紧握着周恩来的手,眼里热泪扑扑直往下掉。听说这试验田能打上千斤,周恩来又问妇女试验田的组长、大队妇联主任李凤珍:“你们的试验田怎么样?”李凤珍说:“不如老农的。”周恩来亲切地说:“还要虚心向老农学习啊!他们的种田经验多。”李凤珍回答:“我们一定遵照总理的教导,好好向老农学习。” 沿着地中的污水渠,周恩来一行向南走去。孔令为请周恩来看了两簇“小麦王”,每簇均有多株,而且每株都是穗大粒饱。大队长陈恒子将其中一簇拔下来请周恩来看看它的根部,发现这多株小麦原来只有一个主根。周恩来问:“这是什么原因?”陈恒子说:“可能种麦时掉下了麦种,因为土地肥沃湿润,通风透光好,这种麦子分蘖率高,分成了这多株。”孔令为接着说:“周总理,就把这个‘小麦王’送给你吧!”周恩来高兴地说:“那好吧!我就把它带回去,请专家们好好研究一下。” ◆周恩来在槐底大队麦地与妇女社员亲切交谈 麦收时节,不少市内工人、干部、学生们到郊区参加麦收劳动。收麦的工人中有人看到周恩来,惊喜地高喊:“周总理!周总理来了!看周总理去!”附近地里社员、干部、工人都从四面八方拥来,高喊着:“周总理好!周总理好!”周恩来高声对群众说:“城市的工人、学生、机关干部来帮助农民收割小麦,这很好,希望大家要收割干净,努力做到颗粒归仓。” 周恩来视察完毕又返回到第八生产队收完的麦地时,发现地上丢了一些麦穗,就蹲在地上拾了起来。陪同的人员看到周恩来这样珍惜粮食,也都蹲下拾起来。孔令为说:“总理,这是拣过一遍的。”周恩来说:“拣过的没拣干净还要拣嘛!麦子丢了太可惜,要发动群众再拣拣,一定要做到精打细收,颗粒归仓。”孔令为表示要再拣拣,一定要做到丰产丰收。随后,周恩来来到郊区振头公社留营生产大队,视察这里的小麦和棉花。周恩来一下车,就亲切地握着大队长王满红的手,问他叫什么名字?王满红回答后,周恩来风趣地说:“你的名字起得好,王满红,王满红,满天红嘛!”说完,爽朗地笑了起来。 留营大队的棉花已长得有半尺多高,十分喜人。周恩来走进地里一畦畦翻动看着,突然发现有的棉叶缩卷起来,便问王满红这是什么原因?王满红说:“因为天旱,棉花上生了蚜虫,我们已治了几遍,但还有残余。”周恩来指出:“在抢收小麦的同时,要抓紧防治病虫害,要夺取棉花丰收。” “搞生产必须算账” 6月8日这天晚上,暮色降下,石家庄西部的小白楼招待所会议室的灯光亮了起来。白天奔波了一天的周恩来在自己的驻地召开由省、地、市领导和石家庄专区主要钢铁厂、焦化厂负责同志及技术人员参加的座谈会。 晚8点,周恩来来到会议室,他身穿蔚白色的短袖衬衫,手端茶杯,一进屋,用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扫了一下会场,向大家挥了一下手,招呼道:“同志们都到前面来坐!”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听到周恩来的招呼,纷纷围坐到会议桌前的椅子上,周恩来自己坐在会议桌的最南端。 会议一开始,到会的各厂负责人纷纷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汇报材料,周恩来看到摆了一下手,说:“不要拿材料,随便谈谈。”他拿起摆在桌上的到会同志的签到名单,看了一眼,念道:“钢厂李志、范璋。”接着抬头向他们两人问道:“今天的炉子是怎么回事?”钢厂党委书记李志手拿着材料,心里有些紧张,言语不畅地说:“今天在周总理视察时出了事故,差点伤着总理,我们心里非常不安,我应负主要责任……”没等李志讲完,周恩来便打断了他的话,说:“不要检查,要谈工作嘛!” 原来,钢厂有两个热风炉是用耐火砖和耐高温水泥砌成的,里面用扁铁加固,用这种技术革新办法代替钢板制成了热风炉。偏巧在这天上午,周恩来视察后刚刚离开,有一个热风炉由于风压过量,超出了设计能力,发生了开裂揭顶事故,炉顶上冒起浓烟,上面耐火砖跌落下来,刚刚离开没多远的周恩来听到响声,立刻回头,问:这是怎么回事?又对身边领导说:好好查一下,看看是设计问题还是操作问题?周恩来走后,厂领导会同技术人员、保卫人员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会上,李志说明了由于操作大意,风压过猛,超出了炉体承受力发生事故的原因。周恩来问厂长范璋和总工程师王拓洲是不是这种情况?听回答确实是这种情况,周恩来才放了心,问道:“下一步你们打算怎么办?”李志回答:“我们准备总结教训继续试验。”周恩来说:“对,继续试验,新事物嘛!开始出了点事故不要怕,总结经验教训就是了。”听了周恩来的话,钢厂领导心里的包袱才一下子落了地。最后,周恩来问范璋厂长:“钢厂任务不小,怎么样?”范璋回答:“努力完成!” 动力厂炼铁、炼焦分厂领导分别就炼铁、炼焦生产做了汇报。一个戴着眼镜、面目清秀、口操南方口音的女同志就炼焦技术问题做了详尽说明。这个惟一的女同志有条不紊的发言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周恩来问她:“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是哪里人?”当他得知这位叫杭英的女技术干部是鞍钢焦化设计院来石家庄动力厂帮助工作的,是浙江绍兴人时。周恩来幽默地称她为老乡,夸她是“年轻的老干部”。在场的人不由得都笑了起来。周恩来又认真而严肃地对她说:“你们的生产环境太热,烤得厉害,能不能搞成出焦机械化?不能总是人工扒焦吧!”他肯定了杭英他们设计的“红旗二号”焦炉:“你们的炉子不大,烟囱不冒黑烟,挺干净,我看挺好。”说着,扭头对钢厂焦化分厂厂长说:“你们的炉子怎么老冒黑烟?什么时候到他们那里看看?” 听厂长谈风机不够,风压上不去的困难,周恩来问身旁的吕东副部长:“能否帮助解决一下?”会上,周恩来再次谈到炼焦煤烟问题。他说:“烟是个宝贝,应该回收,减轻污染,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得知动力厂焦化分厂已回收了八个副产品,周恩来鼓励说:“还应当多回收一些。” 在“钢铁元帅升帐”中,全党全民齐动员,工农商学兵齐上阵,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炼铁厂,矗起了各种高炉,“小、土、群”一齐上,处处点火,处处冒烟。这种遍地开花的炼铁厂产铁量低、质量次、耗费多、浪费大,给燃料和基建材料带来了极大损失和压力,使国民经济比例平衡遭到了破坏。压缩过高的经济指标,对小高炉、小土炉进行收缩,成为对“大跃进”纠“左”、纠偏的重要任务。 座谈中,平山县一个炼铁厂厂长谈到他们是县里的厂子,产铁多,原料却供不上用,而地区的厂子出铁少而原料吃不了时,周恩来问:“那为什么不合一个?”这个厂长说:“县里的舍不得给,地区的给也要不起,人家当成了宝贝。”周恩来听了果断地说:“到底是宝贝还是包袱?我看是包袱,好好权衡一下利弊,不行就下吧!” 听汇报过程中,周恩来边听汇报边做着记录,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对每个具体数字都问得非常仔细,一个完整的数字,常常不等秘书翻本,自己就敏捷地脱口而出。 面对“大跃进”中生产建设不讲核算、忽视效益的不合理现象,周恩来对在场的领导指出:“搞生产必须算账”,搞建设“要搞综合平衡”。谈到国民经济,他指出:去年由于对农业生产估产高了,在估高的基础上生产布局多了,消费上吃、用、花多了,基本建设项目多了,公社化未注意到所有制问题,再加上粮食没有收好,城市职工人数的膨胀,造成了市场紧张,现在要落实,要搞质量,只有落实可靠才能跃进。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去年搞数量,今年则先搞质量,质中求数。数与质的矛盾,质量应是主导的方面。增产节约是社会主义长期的建设方针,我们要把生产和消费、全部和局部、今天和明天的关系结合起来。消费要少于生产,有了积累才能扩大再生产。全部与局部,全局是主导的。今天和明天,明天是主导的。我们必须在今年的跃进中贯彻这个方针。办法:一、增产,用各种力量抓农业生产,商品性生产,抓市场,从省委起,都要把重点放在农业。中央也腾出手来抓农业;二、压缩社会购买力,减少人员,提倡储蓄,减少开支;三、控制投资放款;四、缩小生产指标和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缩减战线,集中力量。我们现在固然还有阶级斗争,但对自然斗争是新的一课,要认真地搞好建设,要互相学习。农业、市场问题要抓紧,不要盲目乐观,争取好的,准备坏的。 会议在进行中,外面刮起大风,天空乌云卷起,下起雨来。听到雨声,周恩来立刻站起身,走到身后窗户边,拉开窗帘看了一下窗外,不安地问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康修民:“老康,下雨了,麦子怎么着啦?”听康修民回答说,已提前通知了各地,做好了防雨准备时,周恩来才又坐下继续开会。 座谈会一直开到夜里11点才结束。会议结束时,周恩来关切地问康修民:“修民,同志们都有车没有?”康修民回答:“都安排好了,都有车。”听到这里,周恩来放心了。 夜深了,雨还在下,参加会议的同志们走出会议室不约而同地回头望望那灯火通明的屋子,已经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的周总理又开始同驻军首长座谈…… 雨夜里,白楼招待所周恩来办公室的灯光依然通明,在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已是夜间一点多钟了。周恩来擦了把脸,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坐在灯下拿起笔审核和修改国家计委党组《关于年主要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计划调整方案的报告》。这个报告指出:“根据两个多月的实践,钢材、煤炭、铜、铝、木材、水泥6种主要物资生产不可能达到上海公报所要求的水平,必须加以调整”。报告就调整的指标提出了具体意见。这个经周恩来修改审阅的报告,很快于6月13日以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年主要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计划的紧急指示》下发,为紧急调整国民经济,扭转“大跃进”中的混乱和不合理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产品质量这是个大问题”年6月9日上午,从头天晚上下起的雨依然未停。雨中,华北制药厂许多职工聚集在高大的厂房下,等候周总理的到来。上午9点,周恩来来到华北制药厂视察。在厂大门口外,周恩来就让车停了下来,自己下车冒雨步行进厂。一个工作人员赶紧上前要给周总理撑伞遮雨,却被周恩来谢绝了。周恩来边走边向两侧欢迎的职工群众鼓掌挥手致意。欢迎人群中,一个女职工只顾高兴地鼓掌,自己的雨伞掉在地上也未觉察,周恩来看到后走了过去亲切地对她说:“同志,你的伞掉了。”这个女职工这才赶忙拾起雨伞,只是激动地望着周总理一个劲地鼓掌…… ◆华北制药厂 华北药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是由外国专家帮助建设的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企业。年6月投产后时间不长,“大跃进”中刮起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造成粮食形势的极度紧张,到年春,因缺粮引起的灾荒,人畜病饿而死的现象在全国一些地方出现。粮食缺乏,供应紧张,这给当时一天要消耗吨玉米的这家大型企业的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原料供应与生产需要的矛盾突出了出来。面对这一情况,华药的生产是停还是上,中央有关部委意见不一,厂领导更是心急火燎。厂领导在汇报中谈到了这一问题,周恩来听罢,说:“一天供应吨玉米是拿不出来的。这次,几个部委的同志都来了,一个意见是减产,一个意见是停产。我们算了一笔账,首先,要保证人民有饭吃,但药品生产也不能放松,要尽可能节约用粮,如果实在供应不上,看看是不是可以适当减一点产。”厂领导回答:“当然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厂再困难,也只是局部损失。”周恩来又说:“你们厂还是要保的,国家拿那么多钱投资建厂,一下子全停下来,损失也不得了。”周恩来问华北药厂是不是生产B-12,B-12原粉出口不是挺赚钱吗?一年能生产多少?厂领导回答一年可生产1公斤半,每克能卖到元。周恩来说:“你们看这样行不行,玉米每天吨是不可能的,吨左右,只多不少可以保证。你们生产B-12每年两公斤也只多不少。B-12可以出口,你们元给我,我可以卖到0元,让外贸部多换外汇进口粮食专供你们。总的办法是以进养出,这样,不用国家多拿粮食,你们的生产、原料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厂领导听后无不高兴地说:“谢谢周总理,这样再好不过了。”周恩来接着说:“你们今年如果生产出2公斤B-12原粉,明年就叫外贸部进口一些白糖,奖励给全厂职工每人一斤。”厂领导兴奋地说:“感谢周总理的关怀,我们华药全体职工一定努力克服困难,保证完成任务。” ◆周恩来视察华北制药厂受到工人们热烈欢迎 周恩来特别关心产品质量问题。他在考察过程中强调指出:“产品质量各地都有反映。产品质量是个大问题,你们应该很好地重视,发动工人、技术人员解决这个问题。”听到华药生产的链霉素被普遍反映注射太疼的问题时,周恩来当即指示在座的卫生部医药司司长:“你们卫生部要研究一下,不行把北京、上海的专家叫来一同研究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谈话中,周恩来总理特别对如何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科学地组织生产作了指示。 华北药厂厂房高大,塔楼耸立,管道纵横,机器轰鸣。周恩来在厂领导和总工程师等人陪同下视察了生产车间。 当走到链霉素发酵车间时,周恩来看到有两个年轻的工人在那里检修仪表,就问他们:“你们学习多少时间了?”“能独立操作吗?”“怎么没有老师傅带你们?”年轻工人告诉周总理,有老师傅带他们检修,师傅领料去了。尔后周恩来到别的车间视察去了,可心里还惦记着这事,担心这么重要的岗位没有老工人顶岗生产会受影响。在视察完其他车间后,周恩来再次来到这个车间。当看到老工人回来了,就问他:“你们这样检修影响生产吗?有没有设备配件?”听老工人讲这是按计划进行的中修,不影响生产,也不备品备件。周恩来这才放心,对厂负责人说:“一定要把规章制度变成工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有科学有秩序地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看到青年工人掌握了检修技术,能够独立操作,周恩来非常高兴,勉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 ◆周恩来视察华北制药厂 来到青霉素提炼车间时,周恩来闻到了车间里一股股刺鼻难闻的化工原料气味,发现有的操作工人没戴口罩,便关切地对他们说:“你们怎么不戴口罩?这样会损害身体嘛!”看到车间门窗明亮,设备洁净,周恩来笑着对厂领导说:“去年几位元帅参观你们厂,向我反映你们的卫生很糟糕,现在看来卫生搞得很不错嘛!我给你们平反,以后还要注意保持,还要搞些绿化,使环境更美。” 周恩来视察结束离厂时,职工们都聚在厂门内外两侧热烈欢送。周恩来看到他的汽车停在厂内,便上前打手势指挥司机把车开出厂外,自己步行向大门走去,周恩来边走边向职工招手。快出大门时,他特意回身向大家挥手致意,走到车前,再次转身向职工挥手告别,对厂领导说:“走了,走了,再见!”然后才上车离去。 周恩来结束了在河北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此次调查研究,使周恩来对纠正“大跃进”的失误,调整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有了直接的依据。6月11日,他在中央书记处讨论年的国民经济计划的会议上,在13日政治局会议和庐山会议上多次提出了“大跃进”的失误几个问题,提出了调整钢铁、基本建设和尽快抓农业、抓商品生产、抓食品定量、抓压缩购买力和城市减人的意见。他的这些正确意见,无疑对纠正“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影响,对扭转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混乱局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完出处|《周恩来与河北》 编辑|苏 静 责编|武春霞 王宗志 编审|胡振江 杜根军 周恩来与河北 向上滑动阅览 (一)青年作客开平镇(上) (一)青年作客开平镇(下) (二)肩负使命顺直行(上) (二)肩负使命顺直行(中) (二)肩负使命顺直行(下) (三)亲赴石门为抗战 (四)柏坡岭上注心血(1) (四)柏坡岭上注心血(2) (四)柏坡岭上注心血(3) (四)柏坡岭上注心血(4) (四)柏坡岭上注心血(5) (五)视察保定问冷暖(上) (五)视察保定问冷暖(中) (五)视察保定问冷暖(下) (六)邯郸调研知真情(1) (六)邯郸调研知真情(2) (六)邯郸调研知真情(3) (六)邯郸调研知真情(4) (六)邯郸调研知真情(5) (六)邯郸调研知真情(6) (七)亲临灾区到邢台(1) (七)亲临灾区到邢台(2) (七)亲临灾区到邢台(3) (七)亲临灾区到邢台(4) (八)六到唐山情满怀(1) (八)六到唐山情满怀(2) (八)六到唐山情满怀(3) (八)六到唐山情满怀(4) (九)谋划国策在幽燕(1) (九)谋划国策在幽燕(2) (九)谋划国策在幽燕(3) (十)足迹踏遍石家庄(上)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xw/12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组石家庄老照片,土著都不一定全见过
- 下一篇文章: 长安区年将大变样四大商圈成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