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系列丨青岛近代城市规划三
1 青岛近代规划的历史分期 阶段 时间 时期 清廷建置 - 青岛近代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形成 德国侵占 - 日本首次侵占 -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成熟与制度的确立 北洋政府统治 - 国民政府统治 - 日本第二次侵占 - 战争时期的青岛城市规划 国民政府接管(与美军共管) - 2 第三期:战争时期的青岛城市规划 1日本第二次侵占(-)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年之后日本的军事势力进一步南下和西进,经济和军事的战略重心逐渐南移,日本对华北的范围从河北和察哈尔两个地区扩大到包括黄河以及陇海铁路的六到八个省份,并指出“北支政策的制定不仅是日本势力延伸到中南支、而且是全支发展的基础条件”。 此时,日本人把青岛作为山东及整个华北地区的重要门户,松崎雄二郎在《日本人的山东开发计划》里“试把新东亚地图展开,以青岛为中心,划个公里半径的圆圈,西就拥抱河北平原,达到太行山脉东麓、平汉铁路附近,北就经由北平、天津的路线,把辽东半岛收在圈内,东就出到朝鲜西海岸,以至仁川、京城、木浦,南就联络上海、南京的路线,背靠中原,成为海则为渤海、黄海所环绕,陆则为辽东、朝鲜两半岛所包围的形势,于是可以明白一件事实,就是山东位居通过所谓中日满的东西南北两线路之中央了”,要达到充分发挥青岛中心作用的目的,必须从铁路、公路、航运、港湾建设上建立起以青岛为中心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同时对青岛进行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 (青岛为大东亚的圆心来源: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 基于此目的,年初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先后编制了《以青岛为中心的交通对策》、《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青岛港及其背后地经济事情》等,涉及到青岛的对外交通规划、青岛及其腹地的区域规划、青岛市本身的城市规划。 ■《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 年,日本兴亚院青岛都市计划事务所正式推出《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划胶州、即墨两县为“大青岛市”,规划人口万,规划面积超过0平方公里,是青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区域规划。 该规划以交通和工业为主,旨在将青岛作为日本控制东亚的根据地,承担日本掠夺华北资源的任务,青岛定位为“华北的门户、水陆交通要冲、军事上和开发华北的重要基地,也是工业及少数游览胜地”。 (青岛特别市区域全图来源:青岛市档案馆编著《青岛地图通鉴》) 工业:青岛将来有工业聚积的计划,规划工业分散在青岛母市、胶州附近,在黄岛新港附近规划工业地带。 港口:扩张港口的规模,提高港口的吞吐量,加大港口的货物进出口量。①在黄岛建设煤炭输出港,并在港口的背后发展工业扩张地域;②改良大港码头;③在小港的南方新建船舶渠和渔港;④改修红石崖、塔埠头等辅助港。 铁路:通过对铁路路线的规划整合,加强胶州湾西岸的开发,达到铁路和港口的互动。①敷设胶县至黄岛港的铁路线,与胶济线在胶县台子村处相接;②在四方、沧口之间的湖岛设立货物操车场,并将铁路线引到此处;③延长胶济线至河南省河南丰乐镇,修筑石家庄至德州、德州至济南、胶县至徐州、博山至新泰、青岛至烟台五条铁路。 道路:以青岛为主城,发展即墨、胶州、金家口及黄岛等市镇为卫星城,并以高速公路连接,形成青岛母城的区位优势。 日本人将青岛定位为华北门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重点是交通和工业产业的构建,从防空、水源、用地三种因素考虑,确立母市内、胶州附近以及黄岛新港附近的三个工业带。除扩充改良青岛港外,提出在黄岛建设新港,并敷设由黄岛新港至胶州的铁路支线,实现路港一体化。 ■《青岛特别市母市方计划》 《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年正式推出,该规划立足于青岛市本身,对城市内部的诸多方面进行规划。规划范围为白沙河以南、枣园村、李村、午山以东,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为75万人。根据用地分为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及绿地等。行政中心规划至海泊河右岸高地斜面上,改变城市整体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使其居于整个规划城区的几何中心位置,商业中心规划和年一致,分布在台东镇高地一带。 铁路:在海泊河南拟建中央火车站,在白沙河工业地带设置货物操车场及旅客车站,加大青岛港的物品运输能力。分离客运和货运。 道路:重点设置港区以北及工业区的对外交通网,提高城市的集疏能力。沿胶州湾东海岸、四流路附近、旧市街地东边设置三条南北纵向干线,预定为汽车专用高速道路。 港湾:在防波堤内向北扩张大港,扩建第五码头、建设六号码头,作为专门运卸杂货之用。填埋四方南岸的地段,作为仓库用地。 航空港:继续铺装城阳机场。 绿地公园:主要开发崂山和浮山,最大限度的利用青岛自然景观。将青岛市一带沧口、白沙河之各市街地以丘陵或其他之自然物使之互相隔离以围绕绿地使各市街地分割。 工业区:在年规划的基础上向北拓至白沙河一带,在沧口填埋海岸发展为工业住宅。 青岛母市计划图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小结 城市空间布局采用多核心组团式布局结构,由4个组团构成,相互间以大片山林绿地隔开。母市规划仍然突出城市的交通功能,侧重新市中心区、北部港埠区、工业区相互间的道路联系及对外的交通联系,无论是客货铁路线分开,还是开辟南北三条干线,都是为了扩大母市的对外辐射与控制能力,加速物资向母市的集聚周转。 与德占时期,德国对于青岛的规划和建设以“模范殖民地”为目标不同,日本以掠夺青岛及其腹地的资源为最直接目的。因战争局势的变化,日本人制定的《青岛特别市计划》、《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最终只得到少部分实施。 2第二次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执政,由于国内战事,城市规划搁浅。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协定、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青岛的经济被美国资本所控制。青岛的民族经济停顿衰退,以致面临崩溃。 3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特征 ■城市建设“一脉相承” 近代青岛的城市建设,在“无旧城”的基础上,按照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建造的城市,并且内生为青岛城市发展的一个传统,延续至今。不同于上海、天津等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分割支配的城市,青岛一直处于单一强权独占的控制之下,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空间和时间上均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从德占时期第一份规划《青岛湾畔的新城规划》、《青岛市区扩展规划》到第一次日占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时期《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再到第二次日占时期《青岛特别市计划》、《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青岛的规划一脉相承,从胶州湾东岸,沿胶济铁路,由南向北组团式发展。 ■从“小渔村”向“港口城市”的华丽转身 青岛经历了清政府、德、日、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交替统治。在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青岛经历了渔村——港口市镇——港口城市——工商业城市——旅游、疗养城市的发展历程。德国对青岛的认识,着眼于整个山东、华北以及远东,从世界的眼光选择青岛,看重胶州湾的区位优势和港口条件,青岛港、胶济铁路的建设,将区位优势转换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促进了青岛的发展。 ①拆迁前的大鲍岛村 ②70年代的青岛老城照片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风貌 作为德国的“样板殖民地”,青岛的城市建设由于其独特性,从一开始就吸引世人注意,承袭了欧洲古典主义城市设计的风格与原则,与地形地貌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的布置公共建筑、尽端式的道路布局、重视城市景观及整体形象的创造、严格的法规控制等,塑造了优美的城市环境。到年,青岛已凭借城市的整洁、美丽闻名于世,被认为是“东亚最完美之商埠”。 康有为曾这样赞誉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旱不暑,可舟可揖“。 本文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研中心城市设计部整理,主要参考资料:①《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李东泉著;②《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李百浩,李彩;③《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的都市计划研究》,杨蕾。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整理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或证实内容真实性,欢迎留言探讨和批评指正。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wh/9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收藏全国34省市旅游地图精简高清版,做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