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77.html
第一节商品经济及其规律一、商品经济的由来与发展社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二、商品及其属性商品有二重属性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四、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第二节微观经济一、经济人假定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其从事经济活动时都会充分地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去谋求最大化的利益。第二,如果没有一个规则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他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可能会侵犯他人利益。第三,每一行为主体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总体利益最大的实现。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价格、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互补品)、预期(买涨不买跌)、广告宣传、利率。三、需求法则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与需求数量是反向变动的: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四、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被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的。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需求缺乏弹性,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需求富有弹性,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收入之间的变化率之比。根据需求收入弹性正负值的;小,可以将消费品分为以下两种。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称为正常品。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必需品。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为劣等品。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五、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产品成本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化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政府的税收或补贴政策六、供给法则供给数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即供给数量与供给价格正向变动,称为供给法则。第三节供求法则相关名词一、需求法则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供给法则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续地投入生产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连续投入增至一定限度后,产量的增量将会逐渐递减,直至最后使产量绝对地减少。这就是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第四节市场类型不同市场类型的条件比较:市场类型厂商数量产品性质典型部门新厂商加入完全竞争很多产品无差别农产品容易垄断竞较多产品有差别轻工业较易寡头垄几家产品有差别或无重工业不易完全垄一家产品有特点公用事业不可能第五节宏观经济一、宏观调控概述1、概念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特点是: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第六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供给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二、总需求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三、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总需求过,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往往导致企业生产行为和居民消费购买行为的混乱。由于企业无法依据正常的信息进行生产和引发的居民的抢购行为,社会经济秩序难以稳定。因此,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四、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的经济现象叫作通货膨胀。第七节财政政策财政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它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二、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它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三、财政政策的种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四、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国债。第八节货币政策―、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二、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和证券公司等。三、货币政策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2、存款准备也称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3、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利率:也称利息率,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一般来说,本币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币贬值,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第九节宏观经济学名词—、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注意以下两点:GDP必须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e),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三、财政赤字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订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支出大于收入,为财政赤字。通常赤字增加,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x%=(财政支出-财政收入)/GDPx%。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动用历年结余;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发行公债。四、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年提出的,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收入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差异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五、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ngeaL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招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iazhuangzx.com/sjzxw/12834.html